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这句俗语,每一个父母都不期望我们的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由于“偷”这个字,在大家的眼中是非常紧急的,不问自取视为偷,因此不少父母在发现孩子偷东西将来,轻则训斥,动则打骂,但总是效果甚微。
孩子偷拿其他人的东西如何解决?
第一,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应注意态度和口吻,以亲和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尽量引导孩子说实话。譬如可以如此问,“你是否非常喜欢这类东西?”,“你是否喜欢和果果玩?”,“你是否由于不高兴才如此做的?”。等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的缘由后,把孩子的“期望”和“行为”分开处置,不管孩子的想法怎么样,注意教育的情绪和动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教孩子掌握换位考虑。
父母要教育孩子如此的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影响。譬如,假如其他人不认可,你还是拿走其他人的东西,其他人会生气的。其他人也非常喜欢这个东西,结果发现不见了,你觉着其他人会如何?是的,若是我发现喜欢的东西不见了,我会非常不高兴。
父母们注意了,绝对不要过激的批评孩子,孩子了解了自己犯了错误了,内心也期盼着得到别人的谅解或者关爱。
第三,告知孩子社交规则。
趁着这个机会,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社交规则”,即便在自家,社交规则也存在。譬如,钢笔是父亲的,口红是母亲的,玩具是你的。
需要让孩子明确物品的所有权,要想用,需要征求物品所有人的赞同。你的玩具,没经过你的赞同,其他人也不可以随意拿。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允许的,什么是公平。父母们应该注意,要用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社交规则是什么。
第四,引导孩子正确做法。
父母帮助孩子剖析后,应该鼓励孩子自行或者陪同孩子把东西还回去,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示范。让孩子体验这种惆怅、不安、紧张等犯了错误后想悔改的心理,引导孩子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孩子偷拿其他人的东西是什么原因有什么?
1、报有侥幸心理。
有些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了解偷其他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但仍还这么做,如此的孩子心里总会抱有一丝丝的不会被其他人发觉的侥幸心理。比如,在和小伙伴一块玩积木的时候,孩子很喜欢,自然就会觉得偷拿几块,其他人也不会发现,索性就拿几块回家。
2、没所有权的定义。
孩子子的大脑认知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当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第一反应就是会觉得是我们的,做出的表现也是占为己有些行为。当然孩子自然也没“所有权的定义”,他们在玩其他人的玩具时像在玩儿我们的一样,自然拿了其他人的东西也不会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3、模仿别人的行为。
模式化的东西是最无生命力的。当孩子的身边有同伴进行这种盗窃这种行为的时候,孩子也会跟风,进行模仿。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了解这种行为到来的后果,更多的只不过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进行模仿和尝试。
4、和同龄人比勇敢。
孩子子们在一块玩无法避免互相攀比,互相比试哪个更勇敢,通常情况下,比勇敢的话题没办法就是你敢去做这个么?你敢去做那个么?一定无法避免关于“偷”的行为,有的孩子为了显示我们的胆子大,去做一些不当的行为。但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了解我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反之,这是他们觉得的勇敢。
5、父母教育不当。
首次,是最重要的,当父母首次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时,大多都如临大敌般去对待,但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就是无意识的行为,父母的过度情绪反而引起孩子的好奇,从而一而再,再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