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能拥有美好的品质,譬如懂礼貌、文明、积极乐观……当然,不少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能“懂规矩”。不懂规矩非但会干扰孩子的成长,也会让爸爸妈妈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想让孩子懂规矩,为孩子打造肯定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缺少规则意识是什么原因?
1、父母言行不一。
年龄较小的孩子,很善于模仿,不少行为都是通过察看、模仿成人的行为而学到的。当父母的言行不一,讲出的话和做出来的事不同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设定的规则只不过说说而已,不必遵守。
2、权威性爱文化方法。
从不和孩子说规则,我的话就是规则!用爸爸妈妈权威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需要实行。
孩子不懂为何要这么做,非常难培养出规则意识。一旦失去成人的掌控,孩子就不会再实行这类规则了。
3、规则不可以坚持下去。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不是两三天就能做到的。当一周、1月孩子都没进步时,不少父母就主动舍弃了对规则的实行。假如父母自己都没耐心,不可以坚持下去,又如何可能培养出守规则的孩子?
4、随便更改规则。
当规则拟定好后,父母随便修改规则,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规则只是为了管理我,而不是尊重孩子。拟定好的规则,朝令夕改,十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孩子缺少规则意识如何教育?
第一,不说教,引导孩子参与制定标准。
有时候大家一直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说教,结果孩子不但没听进来,还会觉得“母亲在批评我”。其实,大家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制定标准,让他内心感觉到自己拥有主动权,如此既激起了孩子的参与感,又能训练独立自主的能力。
譬如天天看多久的电视,多长时间可以吃一次糖果之类的。除去那些真的涉及到安全或者原则底线的,其他的规则不如让孩子参与进去,引导他去发现和讲源于己的怎么看。
第二,邀请孩子成为规则的“监督者”。
这个办法的目的,也是让孩子可以有一种参与感和责任感,让他一个人成为家庭规则的监督者,既能够帮他更好地学习和认识规则,又可以激起他的内驱力。
譬如大家规定天天晚上9点半就要上床睡觉,多数时候孩子必然会拖拉。但假如你说“天天晚上九点半你就监督母亲去睡觉”,那样孩子就会积极地监督大伙按时休息了。
第三,不随便惩罚孩子。
有时孩子没遵守规则后,不少父母习惯小小地惩罚一下,以为如此就能让孩子记住规则。但有时候,惩罚并不可以让孩子理解后果、记住规则,反而更容易激起对抗情绪。
第四,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规范孩子行为。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要紧。特别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讲,他对行为的学习第一就是从爸爸妈妈身上开始的。
因此,身为爸爸妈妈大家需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平时行为规范。如此等孩子长大后父母再进行需要时,就会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