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俞吾金,生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德国古典哲学、海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据统计,俞吾金多年来曾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9项,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编、协同主编或选编著作15种;除此之外,他所独著、作为第一作者或译者的著作共25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著作等身的背后,俞吾金在教书育人上的突出贡献也无不让人称道。在复旦大学的校园中,他是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他所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迄今仍是上海哲学界获得的唯一“百优”博士论文;他领衔的“西方哲学史”课程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就奖一等奖;他领衔的教学团队入选国家基础教学团队……荣誉的勋章不胜枚举。为此,他还被评为全国出色教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特殊支持人才、全国中年轻人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等光荣称号。
“三大”新见解,推进外国哲学研究
据悉,俞吾金生前曾长期来担任“外国哲学”和“海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的领军人。他参与主编了《西方哲学通史》(10卷本)、主持了《杜威全集》(38卷)的翻译工程,并作为中华现代外国哲学掌握的副理事长,主编了期刊《现代外国哲学》。在外国哲学研究上,他提出的一系列新见解,令后人受益无穷。
其一,率先提出了“重写哲学史”的口号。通过《怎么样重写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研究中的三个神话》、《论近代西方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哲学史: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互动的历史》等论文,俞吾金强调,重写哲学史的重点是突破常识论哲学的传统框架,确立新的哲学观——存活论本体论。
其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持人和第一作者,俞吾金把这个范围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一是重新提出了“到底什么是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重大问题,倡导人、实践、物自体、市民社会、历史意识和自由等元素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反对以往只把辩证法作为遗产的简单化做法;二是突出了德国古典哲学演化的复杂性,反对把它写成“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单线演化论,在开端处加入了歌德、席勒、斯宾诺莎、卢梭等元素,中间又融入了施莱尔马赫、威廉.洪堡、施莱格尔兄弟等各种思想变数;三是考证确定成熟时期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不应列入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之内。
其三,通过一系列优质的论著,推进了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深度研究:率先提出了康德是“自然辩证法”定义创制者的新看法;率先区别出康德文本中的两种实践定义(技术地实践/道德地实践);率先探索了康德的两种因果性定义(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率先论证了康德哲学的研究起点是第三个二律背反;率先倡导黑格尔办法论≠黑格尔辩证法等。
“四方面”理论,重新审视海外马克思主义
除此之外,就海外马克思主义建设来讲,俞吾金是教程《海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的第一作者。这部教程出版后,获得了上海出色教程一等奖(2003),并被全国很多高校作为海外马克思主义的专用教程。
据悉,俞吾金力图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海外马克思主义。《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等著作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另一个侧面是从海外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新观念、新问题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过《被遮蔽的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从康德到马克思》、《实践与自由》等著作,俞吾金通过四个方面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形成了我们的一家之言。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做出了新的阐释。一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即英、美、法、德、俄的人类学,进而断言马克思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而是世界主义者,马克思的思想对东方社会具备指导意义;其次提出了“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的新看法,强调康德的主体、实践和自由观念对马克思的重大影响,而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关系”定义则揭示了康德“物自体”定义的秘密。
其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新的阐释。一是区别出两种不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一种是狭义的,其历史定义不包括自然;另一种是广义的,其历史定义包括自然在内;二是一定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三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系列基本定义做出了新的阐释。第一,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专著;第二,运用视角转换方法(即从道德评价优先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进步做出了创造性的阐释;第三,强调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基础的,但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而是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第四,率先提出马克思辩证法不是自然辩证法,而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第五,率先提出马克思物质观的主旨不是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而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拜物教观念。
其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多元阐释。一是从解释学角度出发,觉得马克思先于海德格尔而完成了解释学进步史上的本体论转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解释学”、“权力批判解释学”或“资本解释学”;二是从后现代理论角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差异哲学”,如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讲解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异的;三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任务理解为对现代性秘密的解析的“现代性现象学”。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俞吾金生前的积极推进,复旦哲学专业于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国内获此殊荣的只有北大、人大和复旦三个哲学系。QS(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在2012年世界大学学科的排名中,把复旦哲学列为全世界第15位。所有这类收获与俞吾金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外籍专家和国际学术团体都充分一定了俞吾金的学术收获。
端正学风建设,重视师德和教书育人
从2005到2011年,俞吾金担任了复旦大学第一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带领一班人,认真处置各种学术举报,维护了复旦优良的学术传统。
据悉,教育部社政司编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8年第2期以《复旦大学学风建设规范严明、职责明确、查处有力》,充分一定了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工作和贡献。作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俞吾金生前一直坚持分管学术规范工作。
作为复旦大学党委委员,俞吾金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给每届研究生上的第一课就是怎么样遵守学术规范,强调成德是成才的首要条件。20多年来,在俞吾金的悉心指导下,已有50多位博士和硕士完成了我们的学业,硕士、博士均由俞吾金指导的徐英瑾的博士论文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俞吾金还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先后获得了全国出色教师(2009)、全国教学名师(2011)、国家高层次特殊支持人才(2013)等荣誉。
除此之外,俞吾金作为领队兼教练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上,为复旦,也为中国取得了国际大奖(1993);俞吾金还带领15位英文论文入选的复旦学生参加在瑞士圣加仑大学举行的第27届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其中一位同学获国际论文大奖(1997)。因为俞吾金的卓越贡献,他曾两次被评为“研究生心目中最受青睐的复旦大学十大教授”之一。
学术影响深远,关切社会现实问题
作为全国哲学界最具原创性思想的学者之一,俞吾金不但在海外马克思主义上做出了发展性的贡献,而且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自出机杼,自成一家之言。
据悉,2012年4月14-15日,全国40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了他的思想研讨会并对他的贡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哲学界持久而深入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俞吾金不但思想活跃,而且十分关切社会现实问题,他的学术活动是多层面的,譬如,不但担任了北京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曾出任《复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委员会主任。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匿名审稿人,担任了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十余家知名学术刊物的编委。先后作为上海委、市政府的咨询委员,积极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建言献策。
俞吾金曾在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多所城市为市民做哲学文化讲坛,在电视、报纸等传媒上也能常常看见他的身影。他对现实生活和各种文化现象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评论,不断地以专业的学术思想,引领社会正气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