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文科女博士的曲折求职路》日前在湖北日报刊登,文中讲述了一名文科女博士在遭遇“萝卜”招聘、高校老师门槛高、就业性别歧视等碰壁打压后,最后在一家用电器商企业做推广软文工作,而在“双十一”后其又辞去了该份工作。这让公众的视线第三聚焦到女人就业问题上,聚焦到一类光环着博士头衔的高学历“特殊”群体。
近年来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数见不鲜,由于学历高而被公众看做一类“特殊群体”可以说有了一段“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其他人看来,文中女主人公作为历史专业博士做推广软文愧对国家培养多年,社会和民众也赋予了博士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背负了一种本不是他们的社会重压。不止是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时连家人都不予理解和支持,不拥有一份与博士身份相符合的工作,家人脸上都不光彩。
不能否认,近年来伴随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女大学生,部分招聘单位因性别“隐性”拒绝招聘,这种不公愈加大了其就业重压。今年11月,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对“浙江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做出了断定,断定被告东方烹饪学校侵犯女大学生郭晶的平等就业权,赔偿其2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一宣判结果无疑让大家看到了女人性别歧视迎来翻身的希望,对促进女大学生公平就业起到了巨大的推进用途。
女人在家庭、生育等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应遭到社会的尊重和体谅,但目前却成为其在就业过程遭遇的不利原因。通过立法保障女大学生求职不受性别歧视,打造公平角逐环境,平等就业尤为必要。政府和高校都应当为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有所作为,社会也决不可以充当旁观者,单靠市场经济调节还没办法解决,期盼更积极的公共政策,为女人就业创造公平的法律环境和规范环境。同时也应打造一种平等对待常识和生活的选择观念,让拥有博士头衔的女大学生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破除习惯性刻画和选择性拔高对高学历人才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如此一种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让他们摘掉“特殊群体”帽子,灵活择业。博士作为高校最高学历的常识分子,也要客观的对待公众对其存在的一种既定思维,科学平衡学历越高工作越要“高档”的社会舆论影响,防止择业空间被缩小微化。也不可以因社会所觉得的“体面”工作而把自己堵在死胡同里,一个人不会因工作“体面”就达成生活价值,一个人更不应因工作“不体面”而舍弃了平凡的工作。“是金子总会发光”,学历高的大学生照样可以到基层闪耀光芒。
当然,大家也应该积极或看大胆地想到转变就业途径,个人创业。社会环境一时很难转变,在政府和社会积极作为的同时,女人更要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气,就业不成转而创业,积极发挥女人优势,以实质行动向就业“性别歧视”发起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