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水平调查》在武汉面市。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国内目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统计显示,46%的博导指导的学生超越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多数博导觉得自己合适指导的学生低于6名。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50%的用人单位觉得国内博士培养水平10年来整体上没进步,“甚至还有降低趋势”。周光礼介绍,海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国内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淘汰机制,水平也就没保障。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觉得,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的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便宜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什么想多招生是什么原因所在。因为考核规范不完善,博导指导学生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可以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周光礼觉得,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周光礼在书中披露,近期10年,博士论文答辩充斥着人情,不少导师只邀请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专家参与评审。据多位博导透露,有些导师会把论文送审作为打造关系的方法,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是该范围的专家,“导师之间私下协调,相互帮忙”。
另外,周光礼还从4个方面对影响国内博士培养水平的原因进行知道析:一是博士生指导师;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三是博士生的自己追求;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